《中國能源國際合作報告2012/2013》發(fā)布會暨中國能源國際合作二十年研討會于9月24日在京召開,和訊網全程播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表示,習主席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圈這種方法非常好,我們是一個共同的經濟體,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這樣我們的能源可能就更有保證、更能夠安全。
以下為文字實錄:
詹國樞:今天這個研討會進入第二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務實的階段,要具體地談一些問題。我站在這個地方大家對我非常陌生我對大家也非常陌生,因為本來這個角色不是我的,是我們新成立艾豐經濟發(fā)展研究院的李司長,著名的經濟學家艾豐先生要演講的但他今天未能出席。,我們今天第一個分論壇的題目是能源國際合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是一個老報人,這樣一個題目用我們媒體記者的語言給它翻譯一下,其實簡單地說來就是怎樣保證我國的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意思,我國的能源需求是越來越多的,我今天聽到的給我很受啟發(fā)的就是清華大學的吳教授講到了基本的事實,我就不再重復了。我的感覺是我們中國是一個能源的消費大國、需求大國,而且這個消費和需求是越來越旺盛的,那怎么辦?中國能源不夠怎么辦?怎么樣從國外找到更多的能源來滿足我們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呢?因為主持人要有一個主題的講話,我覺得作為旁觀者我也是能源的消費者,每天要消費各種各樣的能源,也許我回家要炒兩個四川的回鍋肉必須要消耗掉一定的能源,作為能源的消費者我們能源不夠怎么辦呢?老百姓最簡單的想法有四個辦法可以搞到我們的能源。第一是搶過來,大家會覺得搶過來當然是很不合時宜了,殖民時代有一些國家利用手中的強權可以把殖民國家的能源搶過來,而且現(xiàn)在有一些國家因為掌握了其他國家的政治的命脈、經濟的命脈也是半搶過來,雖然是買過來但價格較低,作為中國是不應該做也不可能做的,所以這一條行不通。第二條是買過來,其實現(xiàn)在搞的是市場經濟,任何一個國家要和其他的國家做一些資源的交換最好的就是用錢買過來,其實我們現(xiàn)在中國的能源沒有具體調查,估計還是用外匯換回來的、買過來的。第三個辦法就是不用人民幣、不用外匯換過來,用我們自己的資源我們有的、我們用不完的東西他用不完的能源我們用,我們用不完的農產品(000061,股吧)或者是其他的東西能換回來,這個也是一個辦法。第四個辦法是變過來,剛才我聽到了國務院新聞辦的局長講到習主席到中亞各國去,去了之后事關能源,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圈這種方法非常好,大家是一個共同體也是在其中,我們當然也是換過來、買過來,但我們是一個共同的經濟體,在這樣一個情況下變過來這樣我們的能源可能就更有保證、更能夠安全,當然這都是一個局外人的講話了,至于我們的能源怎么樣國際合作,怎么樣可持續(xù)發(fā)展?怎么樣才能保證中國對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下面其實真正的講實在話的能夠說出觀點讓媒體記者記錄回去的就是下面的嘉賓,我們首先有請的第一個嘉賓是尊敬的塔吉克斯坦駐華大使,因為他今天事情比較忙,他講完之后要離場,我們現(xiàn)在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大使先生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