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已經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此次機構改革,實現(xiàn)了鐵路政企分開,組建了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和國家能源局。人們關注政府機構改革進展,如同關注“兩會”做出的人事安排,二者均將深刻影響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改革與發(fā)展前景。
此次機構改革方案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改革手術所針對的都是“一些長期存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馬凱《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下同),也是近些年公眾意見比較強烈的問題,例如,鐵路、醫(yī)療衛(wèi)生、計劃生育、食品藥品質量、海洋和能源。這些問題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凸顯出來的,有些問題已嚴重到沒有退路的程度。在這些問題中,除了鐵路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的老問題,其余的雖然已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但大都是伴隨市場化深入而出現(xiàn)的帶有很強公共性的新課題。
其次,此次機構改革,遵循了增量改革的原則,通過做加法,在盡可能少觸動既有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力爭做到政府職責的合理調配,這一點從新組建的機構名稱上可以看出。
第三,此次機構改革,沒有涉及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也沒有一個部門的職能被完全取消;政府的作用、權力和權威,不僅沒有弱化,反而得到了加強。馬凱稱,“要充分考慮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的復雜形勢和各種風險挑戰(zhàn)。”這可以看作此次機構改革采取漸進、謹慎路線的背景。
與以往六次機構改革比起來,此次改革可謂波瀾不驚,顯得相當平靜,更重實效。改革方案鮮有對其意義的宏大闡述,比如1982年、1998年和2003年的機構改革中強調的“機構改革是一場革命”,這次沒有再提及。以往機構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理論爭論,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大政府還是小政府、機構改革還是體制改革、官僚主義問題等等,此次也都沒有出現(xiàn)。
政府職能轉變被稱作本次改革的核心。人們注意到,方案報告題目首次將“職能轉變”與“機構改革”并列。如果政府的職能不做根本性轉變,機構改革只能是揚湯止沸,或讓有些本該削弱的部門權力反而得到強化,這對建設“好的市場經濟”、進而應對中國面臨的經濟、社會、政治、生態(tài)等全方位挑戰(zhàn)便助益甚微。
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在闡述行政體制改革時指出,“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加強依法行政等。”這些部署界定了新一屆政府的改革方向,構成了政府職能轉變的路線圖。
不過,政府職能轉變決非易事。以政府職能轉變?yōu)楹诵牡母母?,要義在于厘清市場、社會、政府三者各自的職能與作用領域。“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以當下的中國情勢,首先在于政府的自我約束,管住自己的手,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分開”,堅持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堅持社會管理實行政府主導與社會組織協(xié)同、公民參與相結合。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利益格局呈日益固化之勢,權力部門總是謀求權力和利益的最大化,這一切又通過人的安排獲得充分體現(xiàn)。任何改革都無法忽視這一現(xiàn)實阻力。以往歷次政府機構改革證明,改革最難之處表現(xiàn)為人的安排,其本質則是由人掌握的事權即職能的界定和改變。
由此可見,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許多功夫確實需要下在機構調整之外。政府機構及公務員是否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既需要其自身的自覺,也需要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監(jiān)督,其根據則來自“權為民所賦”這一權力觀。政府職能轉變要取得成功,迫切需要把這一新的權力觀植入政府內部,形成全新的政府氣質。存在決定意識,圍繞新權力觀落實的完整的制度安排,正是轉變政府職能的治本之策。說到底,政府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應該承認,此次機構改革力度弱于此前社會傳言和公眾預期。正如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框架雖已確立,仍需不斷調整和完善一樣,未來行政改革也必須順應全方位改革需要,循序漸進而不廢重大突破。在這個意義上,政府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